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 ̄▽ ̄)~*5/14-15「自己的藝術自己救」系列活動II -解構時間,編織蜉蝣:賽德克女藝術家林介文的編織藝術(線上報名系統5/7中午開始)

「自己的藝術自己救」系列活動II

-解構時間,編織蜉蝣:賽德克女藝術家林介文的編織藝術

藝術家和他們的工作,不容易被人們所理解,所以活在這世俗世界就必須自成社會,創造一切,完成自我。

「自己的藝術自己救」是藝術家自創藝術事件,希望透過系列活動,從參與的過程當中,被一般人所了解,進而喜歡藝術。

瑞穗鄉賽德克族女性藝術家林介文,在製作太魯閣新火車站(今新城站)大型公共藝術《織路》過程中,

自創一個集體織布的行為藝術-「時間解構、編織蜉蝣」,邀請民眾參與於5月14~15日,地點在在本校湖畔雕塑公園。

太魯閣新火車站(今新城站)公共藝術《織路》是一件大型纖維藝術,

具有在地太魯閣族群的文化意象,又有當代藝術的架勢,令人激賞。

藝術家林介文解釋她創作的深遠意涵如下:50年代紅葉部落裡出現一群西方傳教士,

族人不但對他們的長相充滿好奇,也對他們帶的補給物資欣羨不已,對Bubu們來說,那些大毛衣,

是何等可貴的織布材料,她們會把舊毛衣拆了,再重新作成線球,再一次編織自己的毛衣。

這種織布的方式叫做<Tanbrijen> 中文是<交換>的意思。Tminun在賽德克語中是「織」,Pdsun是「給予」。

她所出版的一本書《Tminun Pdsun》,書名叫做嫁妝,裡面紀錄著八位仍然堅持使用地上機織布的賽德克及布農族老奶奶的織布故事,

以及全然順應大自然的生活方式。透過包裹書封的布,撫觸部落Bubu們與自然及部落歷史一起度過的人生。

德魯固族群過去遭受不公平地對待,被迫遷移到完全陌生的環境,族人從害怕、茫然到失去原有的驕傲與信心。

時光飛逝,現在林介文要進行一個自我回溯,尋找根源的藝術活動,

從「拆毛線」與「織毛線」的過程中找到過去生活的內涵,重新出發創作,這樣藝術家才會有力量,藝術品才會感動人心。

從一團混亂的線找出自己的路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個人拆毛衣很孤單,

所以邀請大家一起參與過去部落婦女們的經驗。如果沒有這種集體拆毛衣的行為,

織路的精神價值就不完整。在大時代裡,我們都只是一根微弱的細線,

但是如果每個人都好好對待自己的路,我們就能變成一塊美得不得了的織布。

 

活動時間:2014.05.14(三)PM02:00-05:00 影像發表、拆毛線

                 2014.05.15(四)AM09:00-12:00 現場編織創作

活動藝術家:賽德克女藝術家林介文、義大利影像工作者托瑪索.穆奇

活動地點:國立東華大學雕塑公園草地(位於東湖旁)

報名網址:https://www.myregie.tw/registration!input.htm?id=7769f46f-1d66-441b-8d8e-590ee2074dd0(報名系統5/7中午開始開放報名)

                (前30名可以免帶材料品、備取20名需要自己帶自己不要用之毛線衣至現場參與!)

主辦單位:國立東華大學教學卓越中心、藝術學院

協辦單位:太魯閣車站公共藝術〈織路〉民眾參與 集體織布行為藝術、藝托邦 藝文空間、

                台灣原夢瑪巴琉協會、教師會「哲學星期五/非星期五@花蓮_東華」志工團

瀏覽數  
  • 友善列印
  • 新增到收藏夾
  • 分享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