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5-2/27**前行的力量--228和平紀念日系列活動
【座談】《歷史。記憶。花蓮228》
【時間】2014年2月25日 (二) 19:00~21:00
【地點】國立東華大學教師會湖畔聚樂部 (湖畔餐廳三樓)
【主持人】謝若蘭(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
【與談人】陳進金(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吳建銘(台灣東社(花蓮)副社長)、陳明輝(鳳林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演講】人權-民主的下一步
【時間】2014年2月26日 (三) 13:00~14:30
【地點】國立東華大學管理學院二樓第一講堂A102
【主持人】潘小雪(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兼院長)
【主講人】王丹(中國民運人士)
【座談】前行的力量
【時間】2014年2月26日 (三) 14:40~17:30
【地點】國立東華大學管理學院二樓第一講堂A102
【主持人】潘小雪(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兼院長)
【與談人】王丹 (中國民運人士)、孟浪(香港詩人)、陳列 (文學家)、張炎憲 (台灣社社長)
【座談】《台灣母語 S.O.S》— 兼談歷史創傷療癒
【時間】2014年2月26日 (三) 19:00~21:00
【地點】國立東華大學教師會湖畔聚樂部 (湖畔餐廳三樓)
【主持人】謝若蘭(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
【與談人】陳豐惠(馬偕醫學院台語講師) 、達卡鬧(原住民歌手)
【主題】《烈焰‧玫瑰──人權文學 苦難見證》新書發表會
【時間】2014年2月27日 (四) 15:00~17:30
【地點】國立東華大學教師會湖畔聚樂部 (湖畔餐廳三樓)
【主持人】謝若蘭(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
【與談人】楊翠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 魏貽君(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 陳列 (文學家)
【主題】《原住民228受難者音樂晚會》
【時間】2014年2月27日 (四) 19:00~21:30
【地點】國立東華大學藝托邦藝文空間廣場 (花蓮市鐵道商區)
【主持人】達卡鬧、莫言
【演出者】莫言、達卡鬧、Michele 、王勤之、吉兒
共同舉辦: 台灣人權博物館籌備處、台灣東社(花蓮)、台灣原夢瑪巴琉協會、李江卻台語文教基金會、
東華大學教學卓越中心、東華大學教師會、東華大學藝術學院 /原住民民族學院 / 學生會行政中心 / 烏頭翁社 / 歷史系 /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花蓮市公所、秋朝咖啡館、哲學星期五/非星期五@花蓮_東華、楊逵文教協會
228事件已經過去一個甲子的年頭了,從真相調查、道歉、平反、賠償,至今,似乎好像可以劃下句點,
但是我們認為不然。尼采說的好:「同一事物永恆回歸」(The same things eternal return),
他揭示,若人們認識不到歷史的不道德,生活麻木不仁,生命缺乏前行的力量,
那麼任何的悲慘事件都會重覆發生,228事件如此,64慘案也是如此。
在這乍暖還寒的二月,如是慘白的日子裡,我們邀請了8964天安門事件的領導者、
受害者、作家王丹;自由主義者、詩人孟浪;花蓮228受害者、作家陳列;國史館前館長張炎憲等做一系列講座與對談。
我們也將於27日在花蓮市鐵道徒步區後端廣場,藝托邦藝文空間舉辦一場原住民創作歌手音樂會,
為的是要告訴大家,原住民的受難者不只有阿里山的鄒族人高一生,花蓮新城鄉長,
德魯固族人林明勇也是慘烈的受難者,這是過去大家所不知的一段歷史。
詩與文學可以對抗坦克嗎?歌唱可以對抗專政嗎?王丹入獄兩次,陳列被關四年,
他們在出獄後不斷寫作、沉思,持續做他們過去所做的事,關懷人權、宣揚民主與言論自由,
他們如何不斷前行?那不被打垮的力量是什麼?旅居香港的中國詩人孟浪,
在當時官方取締和整肅的「異議運動」中,平行地、獨立地進行自己的觀察、思考和探索,
出版、寫作、組織,沒有太多顧忌。他們不妥協、不放棄的氣度在語言的深海中翻絞疼痛,
知識份子精英的憂患感,保留了詩歌寫作的社会责任,這就是他們前行的力量。
原住民族的弱勢與邊緣狀態,在台灣的民主發展中自覺與自主的力量不可忽視,
但一路走來跌跌撞撞,拭淚後的歡笑,累積了生活的美麗,純靜的高山大海,撫平了古老的委屈。
原住民歌手的歌聲道盡歷史的苦難與土地的靈魂,一次又一次的招喚我們回到最純真自然的靈魂深處。
崔健在今年2月7日於紐約大學談“六四”他說:“雖然我們不去談論它(六四),
但是實際上這件事一直在我們非常非常深的... ...哪怕是恐懼,哪怕是創傷,
哪怕是一種技巧,或是一種滑頭,或是一種詭辯,但是它都存在了你的身體裡。
”“大家不要認為你的信心沒有了,或者你的耐心沒有了,結果你的原則就沒有了。”
歡迎各位老師同學,花蓮鄉親父老,關心人權、言論自由;關心歷史、文學的有心人踴躍報名參加。
王丹簡歷
王丹 1969年生於北京。祖籍山東,生長於北京。1987年入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政治學系,
1988年轉入該校歷史系中國史系。在校期間,主持“民主沙龍”,組織“當代社會問題研究社”,
編輯《新五四》,《燕園風》等民辦刊物,從事校園民主運動。
1989年組織八九民運,任“北大學生籌委會”常委,“北京市高校學生自治聯合會常委”,
“首都各界愛國維憲聯席會議”召集人,為絕食發起人之一,並曾經擔任“保衛天安門廣場指揮部”副總指揮,
六四後在當局全國通緝21名學生領袖名單上名列第一,同年7月2日在北京被捕,關押于秦城監獄。
1991年以“反革命宣傳煽動罪”被判4年徒刑。
1993年2月獲釋後繼續在大陸從事政治反對派運動,籌集“互助捐款”資助政治犯家屬,
發起公民上書運動,並擔任總部設於紐約的“中國人權“組織的理事。1995年5月21日再次被捕,
並於1996年10月30日以“陰謀顛覆政府罪”被中共當局判刑11年,先後關押于北京半步橋看守所和遼寧錦州監獄。
1998年4月19日在國際輿論壓力下提前釋放,被從監獄直接流放到美國。
曾三次獲提名諾貝爾和平獎。並獲美國民主基金會人權獎,民主教育基金會“傑出民主人士”獎。
1998年7月進入哈佛大學,2001年獲哈佛大學東亞系碩士學位。2008年獲得哈佛大學歷史系博士學位。
出版有《王丹獄中回憶錄》,《王丹觀點》,《聽風隨筆》,《在梵穀的星空下沉思》,
《我異鄉人的身份逐漸清晰》,《我與深夜一起清醒》,《我在寒冷中獨行》,《我們在寫歷史》,
《眾弦寂靜時的喧嘩》,《王丹獄中家書》,《不確定的時代》,《穿行在潮濕的記憶中》,《丹程路》,
《Chine Le Defi》(法文),《我的青春歲月》,《我在哈佛的日子》,《王丹訪談錄》,《我聽見雨聲》,
《王丹看美國的人文與自由》,《在夜雨中素描》等政治及文學等著作二十余種,曾為臺北市駐市作家,
並獲首屆世界華文文學獎詩歌首獎。
孟浪簡歷
孟浪,原名孟俊良( Meng Junliang),1961年8月生於上海吳淞,祖籍浙江紹興。
在上海北郊寶山長大,並讀小學和中學,1978-1982年就讀於上海機械學院(現名上海理工大學)。
讀大學期間開始文學創作並參與地下詩歌運動,系《MN》、《海上》、《大陸》、《北回歸線》、
《現代漢詩》等多份民刊(非官方刊物)的主要創辦人之一,是1980年代中國現代詩重要集群
“海上”詩群的代表性詩人。1992年獲民間創設的全國性詩歌獎——第一屆現代漢詩獎。
1995年離開中國,應美國布朗大學之邀任駐校詩人(1995-1998)。
也曾是《傾向》文學人文雜誌的編輯協調人(1993-1995)、執行主編
(1995-2000)。2001年參與發起創辦獨立中文筆會(原名中國獨立作家筆會),
任自由寫作委員會召集人。
著有《本世紀的一個生者》(1988•桂林)、《連朝霞也是陳腐的》(1999•臺北)、
《一個孩子在天上》(2004•香港)、《南京路上,兩匹奔馬》(2006•北京)等詩集4種。
編有《中國現代主義詩群大觀1986-1988》(1988•上海,徐敬亞、孟浪、曹長青、呂貴品編)、
《詩與坦克》(2007•香港,孟浪、余傑編)、《六四詩選》
(孟浪主編,2014年5月將由臺北“黑眼睛文化”出版)等文學作品集。
目前擔任《自由寫作》編委會主任、《公共知識分子》編委;也是獨立出版機構——溯源書社出版人。
現居香港和波士頓兩地。
陳列簡歷
陳列本名陳瑞麟,台灣嘉義人,1946年出生於嘉義,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
1969年移居花蓮擔任國中英語教師。 1971年,正在唸研究所的陳列因為組織讀書會,
被誣陷政治罪名入獄。判處有期徒刑4年8個月。出獄後從事翻譯和創作。這段期間,
他把親自走訪台灣的經驗寫成一篇篇文章。1976年,陳列以〈無怨〉獲得第三屆時報散文獎首獎,
隔年以〈地上歲月〉再次獲得同一項目的首獎,1990年,他又以《永遠的山》獲得時報文學推薦獎。
20世紀90年代,陳列曾經投入政治工作,擔任民主進步黨花蓮縣黨部主委,
並當選國民大會代表。不過,由於文名太盛,他作為政治人物的色彩並不鮮明,
在提到陳列的時候,大家的第一個反應還是──散文家陳列。
陳列的文字思維有一種獨特的疏離美感,他用字精練細膩,無論在山脈森林裡面對枯木獸跡,
或是在漁港礦村中面對老人兒童,都透露出作家靜穆深沈的細膩觀察,
字裡行間既簡鍊沈潛又蘊含洞察人世冷暖的清明,他輕描淡寫的風格沒有城市文人的匠氣,
只展現出對自然無限的依戀。而在抒情山林、喟詠自然之外,他也充分表現出人道主義者的關懷,
他以行走大地山河的方式,閱讀台灣思維土地的生命哲學,為弱勢族群發聲、為山水大地請命,
表面上似乎淡漠的文字之間卻流露著深沈的人世關懷,這是陳列最獨特的散文氣質。
他膾炙人口的散文作品有《地上歲月》《永遠的山》《躊躇之歌》《人間印象》等。
張炎憲簡歷
出生於1947年「二二八事件」那一年的張炎憲,台灣嘉義縣中埔鄉人,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歷史學研究所碩士,日本東京大學博士。
於1984年回台後,開始任職於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擔任研究性質的工作,期間並擔任輔仁大學、東吳大學、國立清華大學、
中央大學等校的教職(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
1991年,以台灣史研究為宗旨的「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正式成立,
並將該會定位為以「民間的、史料的、生活的」台灣民眾史之爬梳工作為主。
專攻台灣史的張炎憲,與陳奇祿、吳豐山、林美容、莊永明等人被聘為該基金會董事,
以民間的力量,默默從事台灣史研究的耕耘工作。
2000年5月,張炎憲為國史館的館長,也開啟了用比較體制化之方式進行台灣史研究的另一個新紀元。